2025-10-14 14:17
文章来自日本《日经亚洲评论》10月10日,原标题:全球汽车制造商必须留在中国才能在中国以外的市场竞争。投资中国曾经是国际汽车制造商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初,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欧、日、韩汽车企业竞相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巨额利润。短短几年,外资车企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即使到2020年,国际品牌也占中国轻型车销量的60%以上。去年,其份额骤降至35%左右,其余市场份额则落入本土品牌手中。如今,全球汽车企业面临着去还是留的困境。一些品牌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但想要保持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制造商应该三思而后行。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长足进展。对于t传统汽车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与中国企业竞争,最有效的实战训练就是坚守中国市场,在国内与中国企业竞争。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以及百度、小米等中国科技巨头的环保支持。双方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相互赋能当地汽车产业。中国消费者乐于采用本土模式,不仅是出于爱国主义,还因为本土品牌适应了他们的品味和需求。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击,外资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然而,进入中国市场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真正的危险在于,当中国品牌最终占领全球市场时,这些(落后的跨国公司)将很容易被碾压。毫无疑问中国品牌正准备腾飞。从欧洲、南美到东南亚等地区,中国品牌正在积极拓展市场,赢得市场份额。 “中国(品牌)受到了地震的影响,”Dunn Insights 首席执行官、中国行业长期观察家迈克尔·邓恩 (Michael Dunn) 9 月份在底特律举行的《汽车新闻》行业领袖论坛上表示。 “这就像一场混乱的海啸被释放出来,”他坦率地说。传统品牌仍受到相对封闭的市场保护,尚未了解中国竞争的影响。当大浪袭来时,你准备好了吗?中国剩下的汽车企业吸取了经验,或许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例如,日产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试图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为外国客户设计的电动汽车,但他们的产品无法与国内品牌竞争。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迅速重温他们已经制定了战略,现在依靠当地合作伙伴推出由中国工程师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本地化电动汽车。现在,这一策略似乎开始取得成效。此类新产品立足本土技术优势,具有低成本、高科技的特点,上市速度很快。一些国外汽车企业现在可以在20个月内推出新产品,比传统的多年周期要快得多。一些公司甚至计划基于这些中国平台打造全球产品。这一战略最初被称为“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最终可能演变为“扎根中国,服务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向他们传授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竞争。将技术知识和供应链经验传授给竞争对手。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成为老师并教授这些建立以现代方式管理汽车制造商。目前还很难判断这种反向技术转让能否成为国际汽车公司的长期解决方案。预计中国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但传统品牌智者仍会选择在中国奋战到底。 (汉斯·格雷梅尔撰,晁恒译)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上述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可能由网易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