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14:09
大家好,我是库尔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克劳先生。上周我去天津参观了直升机博览会,刚刚回到北京。相应内容将于近期在小坡网站和视频账号上更新。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支持我们。那么回来后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呢?我们来谈谈一个似乎有点过时的话题:“诺贝尔奖”或者“日本与诺贝尔奖”。经过几天的平静,我想大家对于今年的诺奖应该更加平静了。无论是赞扬日本的诺贝尔奖还是推迟诺贝尔奖的地位,这些极端情绪都开始消退,现在可以更加冷静和严肃地谈论日本如此频繁获得诺贝尔奖的现象。 10月诺贝尔奖公布时,日本科学家坂口文文和北川进分别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使诺贝尔奖总数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日本人)达到30多名,牢牢占据亚洲诺贝尔奖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日本GDP将超越印度,跌至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担心,这又是一个经典的“浪费诺奖论”。如果你不能吃葡萄,你说葡萄是酸性的,对吗?我只能说,现在还没有必要着急。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遇到过有人喜欢利用我们国家比较好的地方,说我们的力量很糟糕。相反,有些人更喜欢利用中国最薄弱的地方说:“这显示了中国真正的实力。”“诺贝尔奖上升,国力下降”是日本现在存在的客观现象。无论你是否赶时间,它都在那里。我们可以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转,以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从它。您可能也听说过。日本近几十年诺贝尔奖的爆发,其实是日本从一开始就刻意“设计”的剧本。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启动了“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份文件中,他们阐明了在未来 50 年内赢得 30 个诺贝尔奖这一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为此,在诺贝尔奖百年颁奖典礼后,日本还成立了“研究联络中心”,与诺贝尔奖评选机构进行合作。这项环保计划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巨大争议。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善二曾批评政府“无知”,称其为“傲慢的言论”。不过,也有评论指出,当时日本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持续的科研投入,这一目标不再遥不可及有能力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肯定地说,日本政府的“预言”更多的是一个基于能力的长期计划,而不是一场赌博。这是战后日本“黄金一代”官僚、制定产业反击政策的专家对国家科研潜力的准确评估。当时,日本政府清楚地意识到,本世纪初对日本企业和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的巨额投资即将达到顶峰。诺贝尔奖本身也存在延迟,研究成果往往需要数年的验证才能得到认可。因此,他们预测日本未来将会出现技术爆炸,这并不奇怪。那么当时日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仅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评估,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手中掌握的东西是:有一张叫天虎的好牌,想丢也很难。尽管经历了“失去的十年”,2001年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经济总量计算)。日本占据这一地位已有33年,通过长期积累,其经济遗产和科技成果已达到惊人规模。更重要的是,当时日本在世界大部分主要产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家电品牌在全球市场形成近乎垄断。即使到了 2000 年代的现在,它的根源仍然很深。 2001年,松下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6位。夏普液晶电视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2003年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终端产品的新颖性在于自下而上的核心技术的支撑,必然离不开市场。例如夏普开始量产LC日本早在1973年就推出了D面板,并且通过不断推动技术迭代,日本在面板领域获得了极其强大的技术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索尼生产了游戏机“Walkman”、“PlayStation”等一系列在全球取得成功的产品,树立了“索尼科技”、“日本制造”的黄金品牌,几乎凭一己之力将日本产品推上了家电领域的顶峰。在日本,有很多产品吸引消费者端(C端)的关注,因此他们有自主选择技术路线的权利。例如,锂电池最早应用于日本家电,锂电池已成为全球技术最强、市场份额最大、利润最高的“新兴产业”。当时日本的配套产业真正把奥运会变成了全民运动,在国内市场的排名也经常成为了世界最终排名。即使在今天经常被批评的信息技术领域,当时的日本也是一个强大的实体,他“对美国天皇以下的任何人都是无敌的,甚至对美国天皇也是无敌的”。日本在最具代表性的笔记本电脑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市场笔记本电脑销量远超美国,占PC总销量的50%。当时,日本NEC推出了全球最薄、最轻的笔记本电脑。日本在IT相关产业,尤其是存储技术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富士通和NEC 是领先者。该公司在硬盘存储密度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球硬盘制造商前三名。日本也做好了应对20世纪末兴起的互联网浪潮的充分准备。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信息技术基本法》并推出制定“e-Japan战略”,目标是五年内建成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这一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年,日本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8%,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47.8万亿日元,IT应用水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那么,这和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关系非常密切。日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领域正是这些优势产业。这是日本长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是日本所依赖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示例: • 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支撑了 Ja 强大的半导体工业基础 • 因锂研究获得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m离子电池,直接支撑日本主要消费电子和新能源产业。 ・2025年北川进奖者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在气体储存和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力,日本正在考虑将其用于氢能源汽车的产业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很好。日本爆炸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与日本工业实力相辅相成。那么为什么只颁发了诺贝尔奖,产业与经济却脱节了呢?答案是日本C端最终消费品的崩溃。 2000年前后,日本家电业达到了鼎盛时期。随身听、便携式游戏机和播放器CD播放器等产品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台。当时的日本不仅终端产品销售强劲,还推动了供应链领域众多上游企业向国内扩张。锂电池、显示器、芯片等产业链,一切都可以说是欣欣向荣。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Walkman曾经是“听音乐的人造物”,逐渐被苹果公司的iPod取代。后来,连 iPod 都被可以听音乐的智能手机所取代。虽然手持游戏机仍然拥有狂热的游戏玩家,但越来越多的人在手机上玩游戏。至于CD播放器,由于在线音乐和媒体流服务的普及,它们已逐渐退出主流市场。这一系列变化导致日本在家电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最终产品无法再销售,原本依赖其的上游供应链也受到影响。例如,曾经专门为这些设备生产锂电池的制造商已经看到订单和订单大幅下降。我们被迫做出艰难的转变。当天家电行业的起起落落,可以说是科技浪潮中行业如何更替的一个缩影。日本消费品工业为何崩溃?我们来谈谈日本的诺奖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日本最热衷的、危及国家命运的活动。事实上,押注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只要你赢了,每天赌狗就不会输。仅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来看,日本致力于国家算计是胜利。然而,所谓产业、经济、科研良好和谐时代的日本状况,却显得很舒服。然而,一旦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作为球员的真实本性很快就会暴露出来。用消费品赌博的想法开始碰壁。日本人的策略是总是想做点什么与其他人不同。例如,夏普在制造电视时担心使用四基色。一般人是分辨不出的,而且价格也相当高。您的意思是您正在寻找用户体验,对吗?他们没有倾听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开始寻求的情报、网络和用户体验。这种对技术的自满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的彻底崩溃。新世纪的战斗类型。索尼的 Walkman 被苹果的 iPod 以及后来的智能手机革命彻底推翻。松下选择等离子电视的错误决定让他们失去了整个平板电视时代。日本手机制造商坚持当地标准,将全球市场让给了苹果、三星,然后是中国品牌。在制定伟大的战略时,他喜欢创新和与众不同,但在执行方面,他坚持自己的公式。作为更了解美国企业随着消费者的发现,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成本控制较好的韩国企业用液晶电视占领了客厅,然后价值更高的中国品牌全面崛起,日本电子巨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崩溃。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企业完全错过了智能手机、流媒体等新趋势。结果,日本最强大的技术最终变成了“为别人养孩子”。后备军。这就好像米其林厨师不经营餐厅,而是专门向外卖平台供应半成品。他们的工艺还在,只是铭牌换成了别人的名字。受此影响,日本手机品牌整体萎缩,但其在索尼图像传感器、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等上游领域科研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多成为三星、苹果、甚至台泰的芯片“主要供应商”。万。当一个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最终产品或者“大众产品”时,哪个国家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开发的强大的先行科学研究,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为别国做嫁衣”呢?原本他在产品上下游总共能赚100元,但现在按订单只能赚20元材料费。贵公司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国家实力如何增强?关于日本产业,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日本企业正在积极放弃中低端,专注于高端”。尤其是在材质领域,他们似乎在策略性地放弃大众市场,追求奢华的感觉。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具有误导性。如果你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任何行业中,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提供真正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我和中低价格。一项再好的高端技术,如果没有人买、没有人用,即使流行,只是一个装饰品,也不会普及。而且,很多所谓的“高端”日本产品仍然集中在上游领域,比如材料。这很容易被下游企业“避免”。无论材料多好或多贵,如果设备制造商说“我们买不起,我们不再需要使用它”,他们就别无选择。一个健康的企业,高、中、低层次都应该到位。为什么要砍掉一只手臂而只选择另一只手臂呢?资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掌控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锂电池。日本多年来一直在投资,结果却是家电全线崩溃,斯图德氢能源已经没电了。当初没关注过电池,结果锂电池技术成了“中国嫁衣”。诺贝尔奖得主eat Akira Yoshino 已经克服了这个问题。 “目前的成功模式是下游设备品牌(如苹果和特斯拉)与上游材料有直接联系,但日本与消费者的联系较弱,”他说。过去,日本有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产业,在日本生产电池是有道理的。尽管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制造资本目前正在转移到国外,但他们坚持在日本制造电池似乎很奇怪。吉野彰认为,“日本的电池正处于悬崖边缘”。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几乎无法保护其国内消费锂电池市场。在有望迎来爆炸式增长的锂电池领域,松下是今年前5个月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日本企业,市场份额为2.9%。这是由于其与特斯拉的深厚联系。贾窗格媒体报道称,他们正在被中国的锂电池“超越”。摆脱日股、将基地迁往中国后,宁德时代已成长为全球第一。坦率地说,一旦产业链碎片化,初期的技术优势就很难转化为下游产品竞争力。反之,如果下游没有市场反馈和资本回报,上游研发也难以维持。所以人们总说日本拥有可以“碾压中国锂电池”的黑色固态电池技术,但日本却始终找不到。不是技术不好,而是产业链的传导机制断了。日本目前在氢能领域的处境堪称“国家”尴尬。虽然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储氢材料技术固然强大,但现实是铜才是实验室的王者。保守党和市场上。日本是氢能技术的早期投资者,并获得了多项专利,特别是在高压气态氢存储和液态有机氢(LOHC)存储的“高精度”路线上。但随着后期应用的推动,上游主要技术已经转向屏幕。日本有兴趣推广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但成本和基础设施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氢气加气站建设明显滞后,即使建成也将出现亏损,汽车也卖不出去。如果汽车卖不出去,加氢站的生意就会变得更糟,成本永远不会下降。因此,像丰田 Mirai 这样的汽车看似技术先进,但销量却惨淡。相比之下,中国走的是一条更为务实的道路。我们专注于大型卡车和公共汽车等商用车,而不是乘用车。这些车辆有固定路线且均衡配备加氢站,对于减少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应用可以快速降低成本。中国氢能重型卡车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很大份额。更重要的是成本。日本研发的70MPa高压储氢罐,储氢系统占整车成本的40%。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更实用的路线(例如低压储氢),中国已将成本降至日本计划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制氢方面,中国绿色制氢成本远低于日本进口氢气的成本。 2024年中国氢能产量和消费量将达到3650万吨,而日本为200万吨!考虑到这些数字,竞争是什么?日本显然是先行者,仍然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应该说什么?没有米日本的氢能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有效提振国民经济。日本的“诺贝尔奖升上天”和“国力落地”的现象,换句话说,是一场“时间差”的悲剧,实验室技术奖牌没有及时换成市场上的真金白银。 “牛奶到了,孩子却死了!”这是最大的悲哀。对于存在的“日本诺贝尔奖”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淡化诺贝尔奖,也不应该淡化日本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成就。我只能说,科学研究救不了日本工业。那么你是说这纯粹是历史巧合,日本科研与产业经济“脱轨”简直是“运气不好”?事实并非如此,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日本企业在全盛时期逐渐受到崇拜战略傲慢和制度僵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经济结构僵化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增长。问题在于控制了生命线,导致市场封闭、竞争不充分。扼杀创新。也就是说,在日本政府“诺贝尔奖战略”的设计下,科研创新的节奏是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的。但纵观日本产业发展现状,如果产业创新跟不上科研创新,迟早会出现“错配”或“脱轨”。有句话说,我国进入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市场经济给中国最大的启示就是倾听市场的声音:“弱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另外,产品不断寻求降低成本和扩大销量,也不存在通用的方法。最终产品C。而上游技术再好,最终也是“无本无源的水”。回到最初的话题,日本获得诺贝尔奖肯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而既然产经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日本一定是做错了什么。应该说,“创新”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创新不仅仅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政治制度、产业政策、企业活力、社会治理、思想理论、人文精神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每个环节的进度总体上是恒定的,总是鼓励落后者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当我们最小化或忽视其他领域创新的重要性时,就会出现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百位日本人物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引起关注是非常有意义的。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关注。选择好的并坚持下去,并修复不好的。参考文献:新华网:“日本政府咆哮:‘我们将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凤凰参考:“如果20年内获得16个诺贝尔奖,产生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日本就不能留住最优秀的科学家吗?” 《智肯基:为什么只有重卡才能支撑氢燃料电池的商业梦想?》。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提供。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服务。